金東《給學生解釋的空間》
一.我對犯了錯誤的學生,堅持不堵嘴,不塞言,盡量做到開啟言路,?引發(fā)講話。我一般使用這些問題誘導學生:(1)剛才是怎么回事?能談談嗎?(2)你認為這樣做對嗎?有什么想法?(3)為什么會犯這個錯誤?該怎么辦呢?就這些問題,無論學生談多談少,我都認真聽,并適當提點看法。由于師生雙方都能講,情感比較融洽,學生的解釋使教師情況更明,教師的意見使學生易于接受。實踐告訴我,多給些時間,讓犯錯誤的學生說明情況,作些解釋,教師施教的針對性、可行性強些,隨意性、盲目性少些,施教的情境會暢通寬松,效果也較好些。
二. 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觀點。教師對學生的選擇只能表示“關注”的態(tài)度而不能“贊成”他們的言行。這是不正確。教育和自發(fā)環(huán)境遺傳素質的影響相比,對人的發(fā)展畢竟起主導作用。人是可教的,不僅有知識,技能,而且包括價值觀。給學生以選擇的余地,完全不是教育者責任的放棄,只能是教育科學化、藝術化的增強。學生經過選擇得出的結論,要努力和社會發(fā)展的要求相一致。因此,教師教育學生,需要幫助學生認識社會的共同利益,努力使社會道德和法律規(guī)范為學生個體所認同,逐步內化為學生自己的價值。以愛國主義、集體主義、社會主義為基本內容的德育,其目的在于價值的導向上,能正確處理國家、社會和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,實現(xiàn)道義和功利的統(tǒng)一。在市場經濟多樣化的選擇中,不能忽視主旋律的導向作用,學校德育工作者對此須有清醒的頭腦。
總之,只要我們老師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自律,給學生一定的空間讓他自己辨別是非,讓學生自覺的改正自己的錯誤??靵淼某砷L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