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育教育應從心入手
學校德育教育是使學生健康成長的保障,是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內容,是學生成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的重點工作,各級行政或職能部門都非常關心孩子的健康成長,尤其是學校,已經從應試教育轉到素質教育上來,對學生的成長考核,也不再單去看文化課成績的高低,而是從多方面、全方位地去考核學生。但筆者認為,現在我們在德育工作方面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,應該加以重新認識或定位。
例如,多數學校為了約束學生的言行,制定了許多制度,條條框框具多,顯得生硬而難以操作,故違紀事件屢有發(fā)生,甚至是屢禁不止。
究其原因,呆板的、生硬的條條框框學生不樂意接受或者干脆不接受,給你來個我行我素,把這些條條框框拋于腦后,使老師無從下手,甚至覺得非常棘手去處理這些問題。想想學生的違紀,諸如破壞公物,拿別人尋開心,或撥氣門芯,或破壞小樹苗等,就不難分析這是條條框框的罪過。
說到這里,不是說我們學校不應該有這些條條框框,而是說,解決問題沒有抓住關鍵的一環(huán)。我認為,這關鍵的一環(huán),應是如何從心靈上去做德育工作。
這里,我提出,每一位老師應從心靈入手去做德育工作。這樣做有以下幾點好處。
一是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,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原則。
學生在校是受教育者,處于主體地位;老師是實施教育者,處于主導地位。但學生不是被動地去接受來自每一位老師的教育,他們也是有思想,有情感、有各種意志品質的活生生的人,尤其是初中生,他們覺得自己成為“大人”了,所以更不樂意去做那些違背自己意愿的事。故我們學校教育有時顯得蒼白無力。這就要求每一位教師要從實際出發(fā),少拿條條框框去卡學生,而要從心靈入手,發(fā)現他們思想中閃光的火花,走進他們的思想,走近他們的生活,變填鴨式為疏導式,主體與主導才能協調發(fā)展,穩(wěn)步前進。
二是學校工作由被動轉到主動上來。
眾所周知,學生在校,有時強調的或三令五申的一些制度,他們照犯不誤,學校工作極為被動。如果人心靈入手,這一難題就會迎刃而解。俗話說,“親其師,才能信其道”。這就要我們老師,想方設法,先“親”后“信”,怎樣做呢?放下架子,敢做知心朋友,跟學生交心,打開心靈的窗子,袒誠布公,還有什么不能溝通的呢?只要領導老師上下一心,老師學生上下一心,就沒有什么政令不能暢通,違紀事件就會明顯減少,德育工作就會由被動轉到主動上來。
為了能使德育工作順利地從心靈入手,還需要做好兩個溝通:
一是做好與家長的溝通?,F在有些學校只抓內部工作,而忽視了“三延伸”教育,致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嚴重脫節(jié),家長對教育形勢的發(fā)展,將來學生的擇業(yè)需求等方面知之甚少,導致家長對孩子在校的學習及表現漠不關心,任其發(fā)展。所以,家訪工作也應放在德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上來,學校應加強與家長的溝通。
二是班主任應加強與各任課教師的溝通。
要想讓學生成才,每一位任課教師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。但現在學校中卻存在班主任與任課教師;在對學生管理上存在脫節(jié)現象。任課教師只管教自己的課,不去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,以及他們存在的個性品質的差異,這就很難與班主任形成共識,尤其是在德育工作上,就存在了缺陷。因此,學校德育工作,還應注意班主任與任課教師的溝通。做到了這一點,我們的工作才會有的放矢,才會取得成效。
總之,學校德育工作的優(yōu)劣,直接影響著學校的聲譽、前途,也直接影響著學生是否能夠真正成才。所以,學校的每一位老師都應從心靈入手去開展德育工作,這樣做了,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。